首页 > 理论 > 理响塞上 正文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9期 作者: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08 | 打印 | 字号:TT

截图20240508161708.png

着眼基层、重在日常、融入生活,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群众基础。图为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在校园表演民族舞蹈。 钟培源/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指导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都需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做好做细做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足大局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广泛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既要在民族工作领域切实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也要在民族地区引导各族人民树牢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民族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

  契合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整体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在民族工作这一领域和民族地区这一区域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统筹推进和实践引领。特别是按照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导向,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加快形成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整体架构,将最大限度地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效能,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引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要将着力点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同时,民族地区是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区域,明确主线定位要求民族地区不断夯实安全稳定的基础,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更好地肩负起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责任和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

  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过程,也是高质量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进程,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做好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出台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应当把是否有利于体现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首要考虑,把准增进共同性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在思想认识方面,努力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能力、重视程度与贯彻水平,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革除思想意识层面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性发展的阻滞性因素,打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心理基础,提升增进共同性的主观意愿。在社会基础方面,通过公共政策布局和社会资源配置等方式,积极营造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性因素生发、积聚、增长的环境氛围,打造相关的载体和平台,创造更加完善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造展现、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符号、利益基点与联结纽带,把中华民族共同性有机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面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

  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程度,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一方面,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现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引导其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来增进认同,以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为各族人民平等有效地提供发展资源,依法保障合法权益,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与全面发展程度,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进而坚定“五个认同”。

  打造大协同工作格局。要以党的民族工作领域为抓手,打造“两维发力、多方同建”的大协同工作格局。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来看,应当把握做好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内容。工作要“做好”,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工作要“做细”,需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按照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规划,着力打造动员各类主体、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种优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在涉及民族因素、事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出台和政策安排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量与要求,更好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现实优势。工作要“做实”,应当着眼基层、重在日常、融入生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转化为日常工作,使之同各族群众的心之所盼、情之所系、意之所愿有机融合,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群众基础。

  (执笔人:马晓梅)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来源】:《共产党人》第9期